中美航天发展PK:美国不仅把中国当对手,中国也不仅把美国当目标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比起美国,还差得远,还需要尽快寻找到商业与航天的平衡点。
正如九州云箭的联合创始人刘洋告诉 DeepTech:“这两个词汇天然距离遥远,商业给大家展现出来的是对利和效率的欲望,而在中国航天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个在苦难之中崛起的国家的脊梁。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的发展道路注定不会与美国相同,国内民营航天企业要找到适应国家需求的发展方向,在正确的方向上做有挑战的事。”
这也恰如星际荣耀的蓝天翼曾在接受 DeepTech 时所说:“与其羡慕美国有 SpaceX 这样的企业,有马斯克这样的民航企业家,不如考虑在当下中国的土壤环境下,如何培育一个像 SpaceX 这样的企业。钱是一方面,技术和政策是一方面,企业家的愿景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美国航天发展比起其他国家遥遥领先,但也担心强有力竞争对手的出现。
康奈尔大学中国对外政策研究员林肯・海因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非常善于实施那些大型的且富有雄心壮志的太空项目。例如,登月或建造大型的侦察卫星。然而,这些工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满足市场的需求。我认为,中国政府考虑到了商用航天业对这一点的补偿作用。”
无论如何,中国的航天工业都在向前发展。这些航天初创公司不仅仅采用了美国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开始接受美国的初创公司企业文化。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他们建立了商业联系并取得了发展。
中国商业航天公司天仪研究院的郑先生告诉笔者,“这是我们做生意的一种方式。创新并不仅仅体现在技术领域,同时它也代表着新的办事方式。”
图|航天探索这条赛道(来源:Pixabay)
在美国眼中,中国航天发展有哪些机遇?
中美航天竞争由来已久,2020 年 11 月 24 日,中国发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探测器带着 1731 克月球样本返回地球。根据月球数据管理条例,中国将一部分月球土壤与国际社会分享。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杰西卡・巴恩斯说:“作为一名月球科学家,我们近 50 年来第一次回到月球表面采集样品,这让我松了一口气。最后一次从月球上返回样品的任务是 1976 年的苏联露娜 24 号探测器。”
美国知名科技媒体 The Verge 发文称:“长征五号并不是唯一能够将岩石从另一个世界带到地球的任务,日本的 Hahabusa2 号预计在 12 月 6 号,从一颗名为琉球的小行星上返回一个物质样本。”
图|航天火箭发射(来源:spacechina)
近年,探月再次成为大流行,美国在此之前就宣布,计划在 2024 年重登月球。在登月计划实施之前,一系列机器人、航天器将降落在月球,代替人类探险家继续之前进行侦察。
英国工业空间机构 “访问空间联盟” 的董事兼联合创始人托尼・阿扎雷利(Tony Azzarelli)告诉 BBC 新闻,“这将是第一次,一个腿部机器人将走在另一个天体世界。当然,所有这些月球任务都只是人类在不远的将来重返月球的前奏。”
2020 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航天项目的进展可能会放缓,但这一进程绝不会陷入停滞。
过去一年,中国的重要任务包括向火星发射探测车、将月球岩石样本带回地球,并且测试下一代的载人飞船。有一天,这种载人飞船或许会将航天员送入月球轨道。
然而,其中有些成就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一项就是中国在 2020 年 11 月 7 日发射的谷神星 1 号火箭,在本次发射任务中,天启 11 号通讯卫星被送入太空。
图|NASA航天飞机发射(来源:Pixabay)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枚商业用火箭,它对于中国发展迅速的新兴私人航天业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它也是中国追赶美国这一太空强国的重要一步。
中国计划在 2021 年年底建造新的太空站,并将尝试在这个十年结束前把航天员送上月球。
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国航天事业的宏伟愿景正徐徐展开。从社会层面上看,人们对商业航天工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目前,中国私人航天业更加关注的是降低太空飞行的成本、提升企业国际影响力,以及创造更多的财富。
原因一:中国看到了民营航天的巨大市场,市场是促进科技快速发展和创新的重大动力。
中国看到了发展的机会,踏上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殖民地不仅可以体现国家实力,同时还能够确保得到高利润的商业份额,而这或许对中国的未来更加重要。
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时起,提供过一些商业发射服务。即便如此,中国在 2014 年之前,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用航天企业。
图|2014年中央60号文件(来源:gov.cn)
转机出现在 2014 年,当年中央下发 60 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允许对有兴趣加入航天业的公司进行大规模的私人投资。因此,从 2014 年起,中国民航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地成长起来。
2019 年美国国防部研究所的报告指出,目前正在运营中的中国商业航天公司有 78 家,超过一半的公司成立于 2014 年之后,大部分主要从事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
例如,成立于 2018 年 2 月的星河动力正在建造谷神星火箭,以期为单个载荷提供快速发射服务。该公司的智神星火箭也在建设当中,以用于整个卫星星座的发射任务。
智神星的竞争对手 i-Space 成立于 2016 年,2019 年 7 月后者发射了双曲线 1 号运载火箭,并借此成为中国首个从事发射任务的商业太空公司。
图|空间站宇航员(来源:Pixabay)
成立于 2016 年的天仪研究院,打算半年时间内建造并发射小型卫星,从而完成客户订单。
来自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的地缘政治专家南拉塔・高斯瓦米表示:“(我了解到的中国航天的相关)目标是,如果中国想要在包含了民用部分的航空航天业中拔得头筹,那么就十分有必要建设一个涵盖私人领域的航天业生态模式。(相关人士)从美国私人航天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启示,从而鼓励国家拨款机构之外的人才库进行创新。”
原因二: 美国私营航天发展路径给了中国启示——利用政府合同和补贴对这些公司进行扶持,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风险投资。
据 IDA 报告估计,2018 年中国航天企业的风险投资额达到 5.16 亿美元,并且其中至少有 42 家公司纯粹依靠民间风险投资帮助。虽然这个数字与美国航天企业获得的 22 亿美元相距甚远,但对于一个刚刚起步 7 年的国家来说,5.16 亿依然不容小觑。
这些公司所获得的资助并不是来自中央,而是来自省一级的部门。海因斯表示,“这些公司将高科技引到了当地。作为回报,当地政府给予了他们更多的自主权。” 尽管许多公司的总部设在北京,但研发机构却大多位于深圳、重庆等地,以便吸收当地高校人才。
图|航天探测器(来源:Pixabay)
原因三:中国还有一项特别的优势 —— 发达的制造业。
天仪研究院卢森堡总部首席执行官詹姆斯・郑表示:“哪个国家最能满足制造业的需求?当然是中国!因为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他认为,在利用太空工业对卫星和火箭进行大规模生产上,中国比其它任何国家都具有优势。
鼓励私人航天业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是为国际合作创造机会,尤其是吸引那些想和中国合作但却有顾虑的客户(例如美国,美国的机构和政府承包商禁止与任何国家出资成立的组织进行合作)。中国的 60 号文件以及其它文件不仅仅旨在推动技术创新,同时还希望能够吸引境外资本并扩大国外客户群体。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太空政策专家弗朗斯・冯・德・邓克表示,“中国意识到有些事情单靠自己的努力是办不成的。” 外资同样也使得全球竞争变得更加容易:公司可以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客户、从其他国家进行发射任务,并且还能从海外招纳贤才。
在美国看来,中国航天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尽管中国从美国私人航天业发展中吸取了许多经验,但由于某些原因,中国私营航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仍会遇到许多困难,而美国私营航天企业已经不用再面对类似的困难。
美银美林集团新闻发言人 Wu Yue 表示:“未来会有数万颗卫星等待升空,这对于星河动力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 问题在于,中国私营航天与美国私营航天至少有十几年代差,中国私营航天需要弥补上差距之后,才有实力迎接这一机遇。
图|地球和月亮(来源:Pixabay)
虽然中国私营航天有不错的开端,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公司都还没有盈利。海因斯表示,“中国没有像埃隆・马斯克这样的可以推行重大风险投资的人物。” 即使有实力雄厚的金主的支持,中国私人航天公司是否有冒险的欲望也还得另说。
而詹姆斯・郑表示,“许多企业其实都没有太空行业的从业经验,他们想在业务中不断了解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但大公司并不允许他们这样做。天仪研究院则与此不同。” 在开发卫星时天仪研究院向客户展现出了优良的透明度 —— 这在中国公司中是很少见的。
除了良好的商务运作模式,中国还需制定出一个法律框架,从而用更细致的条文对商用航天业加以引导,并且规定好哪些事情可做,哪些事情不可做。
目前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专门太空法的航天大国,而《美国法典》中的第 51 条则对此做出了相关规定。事实上,相关国家的确需要对私人公司的航天任务进行授权和审批,从而确保政府对他其业务内容有所了解。
中国看美国航天:学习美国,追赶美国
2015 年之后,受国家政策引导,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在相继成立,它们在最近两年取得了不少突破,商业固体火箭入轨发射、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研发、液体可回收火箭等关键技术发展迅速。
图|太阳系(来源:Pixabay)
九州云箭创始合伙人刘洋告诉 DeepTech:“九州云箭成立以来,瞄准了全球最新的液氧甲烷技术路线进行突破,围绕着多次启动、深度变推力火箭发动机技术进行探索和创新,三年多时间已经成功研制出支持火箭垂直回收的发动机。”
谈及公司目前的发展现状,刘洋表示:“目前,我们完成了一款名为‘凌云’的 10 吨级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多次启动热试车,试验证明,‘凌云’在启动次数和推力调节能力上借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凌云’液氧甲烷火箭是民营航天企业为中国航天技术创新做出贡献的一个缩影,后续龙云发动机的点火试车成功,将使九州云箭发动机在推力上追平 SpaceX 的梅林,再下一步的目标,就是猛禽了,我们相信这一切不会太久。” 刘洋补充道。
当问到中国民营航天发展迅速的原因,刘洋告诉 DeepTech:“国内资本对新科技、硬科技的关注和投资热情最近几年在持续走高,也不乏有情怀的资本机构在民营航天企业的投资中愿意适当承担较高的风险。目前,国内民营航天还没有像马斯克和贝佐斯这样已经在某一领域做出巨大成就的创业者出现,因此国内资本对这一行业的加持,就成为了国内民营航天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如果说国外民营航天公司做创新是靠热情和好奇心,那么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则在此之外还肩负了一项在高精尖技术上追赶超越的使命。
图|鹰状星云(来源:Pixabay)
谈及中国民营航天所面临的挑战,刘洋表示,“首先是外部挑战,比起美国,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在诞生之初就已落后一个身位,要想在自身摸索、适应、发展的同时,还能在技术、产品和服务上追赶国外企业并与之竞争,需要更大的努力、智慧和魄力。”
“而且,中国还面临自身发展路径带来的挑战,是按照自我路径发展?还是尽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这都需要企业不断探索和尝试。”刘洋补充道。
中、美应理性看待彼此航天上的新发展和新突破
只要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持续发展下去,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民营航天企业将成为对国家航天的一种十分有益的补充。这种补充体现在技术创新、相对低成本低风险的试错、科技文化的营造和普及等。
图|土星(来源:Pixabay)
中美在航天事业上,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不能以单一的视角去看待两方航天的关系。中美航天事业应该是一种求同存异、良性竞争的关系。
中国需要面对美国可能带来的竞争压力,美国也需要接受中国航天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在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中、美航天业必须学会容忍彼此。不仅如此,良性的竞争对人类星际移民和文明延续也是非常关键的。